1963年,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(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)建筑学专业毕业,他的毕业志愿填写的是“新疆”。王小东之所以选择新疆,缘于一颗浪漫的心。他被新疆奇异的戈壁、雪山、森林、牧场吸引,放弃了留在东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。
刚到新疆,他就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、风土人情,喜欢新疆的辽阔和胸怀。他时常背着画夹四处写生,天山南北、大街小巷,人文建筑、自然风光,都成了他笔下的一幅幅图画。此后,他在新疆一直不间断地画水彩画,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。
2013年,《新疆五十年:王小东水彩画集》出版。他说:“我喜欢一天1000多公里的驰骋,看茫茫戈壁,享受‘千里暮云平’的遐想。在建筑创作的时候,这一切就是时空和背景,它们是息息相关的,我不可能和这些脱离,它们是深深地根植于灵魂中的。”
王小东向记者展示了一幅他刚到新疆不久创作的水彩画,画的是以博格达峰为背景的城市,名为“一个建筑师的梦”。他说:“当然,其中不少建筑是我虚拟的。那是天山雪峰脚下的一座城市。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,但不是我个人的功劳,自己仅仅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吧!”
梦想开始的地方
1963年,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(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)建筑学专业毕业,他的毕业志愿填写的是“新疆”。王小东之所以选择新疆,缘于一颗浪漫的心。他被新疆奇异的戈壁、雪山、森林、牧场吸引,放弃了留在东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。
刚到新疆,他就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、风土人情,喜欢新疆的辽阔和胸怀。他时常背着画夹四处写生,天山南北、大街小巷,人文建筑、自然风光,都成了他笔下的一幅幅图画。此后,他在新疆一直不间断地画水彩画,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。
2013年,《新疆五十年:王小东水彩画集》出版。他说:“我喜欢一天1000多公里的驰骋,看茫茫戈壁,享受‘千里暮云平’的遐想。在建筑创作的时候,这一切就是时空和背景,它们是息息相关的,我不可能和这些脱离,它们是深深地根植于灵魂中的。”
王小东向记者展示了一幅他刚到新疆不久创作的水彩画,画的是以博格达峰为背景的城市,名为“一个建筑师的梦”。他说:“当然,其中不少建筑是我虚拟的。那是天山雪峰脚下的一座城市。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,但不是我个人的功劳,自己仅仅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吧!”
广阔的新疆大地就像徐徐铺开的画布,静待追梦人涂抹理想。
1973年,乌鲁木齐要建烈士陵园,这是王小东到新疆后承担的第一个大型建筑项目。王小东回忆说,当时不像现在,花岗岩可以现场切磨。那时候每一块石头都得画出来,哪一面磨光、哪一面有榫头都是画,乌鲁木齐没有雕塑厂,画完的石头只能送去北京加工好了再运回来。
在设计烈士陵园时,王小东首次尝试将地域特色与建筑本身相结合,设计的是由10朵汉白玉雕雪莲花组成的花圈。“尽管烈士陵园的工程不大,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作,所以也参与了全过程。那时经常做梦,梦到它建成后的样子。”他说。
自此以后,王小东开始了正式的建筑设计生涯。
1980年是王小东建筑设计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在吐鲁番招待所及外贸楼的设计中,他考虑了吐鲁番的特殊的文化、材料、自然等条件,决定把新的招待所放在葡萄架里面,成为当地一个颇具特色的建筑。这是他首次对新疆建筑的风格、地域性等进行初步探讨,受到了中外建筑大师的肯定,这又促使王小东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坚定了一种信念——自觉地将现代建筑和地域特点、民族文化结合起来。
在传统与现代之间
1984年,王小东被任命为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,承担起了更繁重的任务。但他向上级主管领导反复强调自己的精力是“三三制”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