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:0571-85119596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15988809932

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谈建筑创作
来源:中国建设报 | 作者:pmt7d56e3 | 发布时间: 2056天前 | 384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年过8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,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在梁思成、杨廷宝、童寯等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先驱身后,他以南京长江大桥、加纳国家大剧院、南京博物院、浙江美术馆等作品,在中国的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。

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

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作品,关键在于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。程泰宁认为,从近些年一些已建成或正在设计的建筑作品中能够明显地看到,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成为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愿望。这是多年来中国建筑师与世界建筑文化交流反思的结果,也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、人们对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有了进一步认识的结果。

“愿望虽然美好,实践起来却是长久之功。”程泰宁说,这些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,但也常常发现,有些设计方案虽然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,文本上也有多种多样对中国文化的解读,但是多数设计对“中国”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形式、语言层面,只是通过对汉字、纹样、坡屋顶、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,还有的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,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,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。

他认为,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、中国气派,还有待理论与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。但在认清方向以后,就要坚定地走下去。

建筑师要术以载道

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,程泰宁长期工作在第一线,致力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。如今他虽已80多岁高龄,但仍坚持自己画草图,享受做设计的乐趣。

在程泰宁心中,建构我们自己的以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,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。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,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,促进中国现代优秀建筑作品的不断涌现。

“现在,人们很关注建筑形式,什么‘欧陆风’、‘现代风’、‘新中式’。其实,脱离了时代和环境去评价一种建筑是没有意义的。对形式的固化理解、对某种固有形式的跟风,正是今天‘千城一面、万楼一貌’的重要原因。”程泰宁如是说,“在设计四川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时,想要突出的是压抑、扭曲、悲怆的氛围与意境,这是我对战俘人群的理解。有的观众在参观战俘馆时能流泪,这是参观者与设计者产生了情感共鸣。所以,我非常希望中国建筑师能更自觉、更充分地去表达。好的设计能让人去回味,引发思考。”

“中国文化中有‘文以载道’一说,中国的建筑师其实要学会‘术以载道’。”这是程泰宁的心声。几十年来,150多座建筑作品、一万多张建筑手稿以及100多万字学术论著……程泰宁从未停下脚步,在不同地域、不同文化、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中,他与他的作品相互塑造、相互成全,充分诠释了